6月11日下午,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一行赴中国煤科充填与固废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进行工作交流。双方围绕煤矸石等固废资源化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交流会上,中煤科工生态公司王振刚主任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在煤矸石充填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阐释了悬顶充填治理、膏体综采架后充填、膏体连采连充等核心技术的原理、适用场景及实际工程应用成效。这些技术对于提升资源利用率、解决矸石地面堆积和地表沉陷问题、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介绍了本实验室在矿山生态修复、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张育平主任表示,双方在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矿区环境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期待未来能在相关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方面,特别是在服务区域需求方面,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苗霖田等陪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文/杨甫,图/刘俊)
6月11日下午,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一行赴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技术创新及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交流会上,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强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在团队建设、服务陕北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李强教授重点阐述了实验室的核心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榆林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
张育平主任则介绍了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在矿山生态修复、煤矸石井下充填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他表达了与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深化合作的意愿,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陕北地区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上开展更紧密的协作,共同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建设,2020年通过考核验收,是依托高校(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的四个省级科研平台之一。实验室立足科学前沿与地方重大需求,专注于研究陕北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修复措施及重建模式等理论与实践技术问题,目前已凝练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矿区侵蚀环境演变与监测、矿区土地复垦与土壤改良、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丽、苗霖田等陪同参加此次交流活动。(文、图/杨甫)
2025年3月3日至7日, “2025煤矿地质透明化技术与建设培训班”在太原隆重举行,旨在深入推进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此次培训由山西省煤炭学会主办,美联美智慧能源技术(西安)有限公司和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
培训围绕煤矿地质透明化技术展开,涵盖煤矿地质透明化的基本概念及未来发展、煤矿地质透明化建设方案编制方法、煤矿地质透明化的示范应用、煤矿地质透明化技术与装备、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关键技术与产品等多方面关键要点。会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岳建华进行了“地质透明化的电磁学方法与技术”方面的深入解读。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科技大学建设的科研平台。作为本次培训班的承办单位之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煤炭地质云研究中心主任苗霖田就“煤矿地质透明化关键技术及意义”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培训讲课,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流动人员秦永军以“煤矿透明地质保障-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核心与瓶颈”为题讲授了物探核心技术在透明地质保障中的作用与意义。
苗霖田授课
秦永军授课
本次培训班吸引了全国各地50余家煤炭生产企业的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和技术讨论,共讲授了20个课时。学院普遍反映本次培训主题聚焦于,针对性强,讲授内容内涵丰富且有深度,通过本次培训深入认识和理解了透明地质的意义。将进一步促进煤炭行业在地质透明化技术与建设方面的发展,助力行业向数字化、透明化、智能化迈进。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25日至27日,由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富油煤绿色低碳开发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绿色勘查科技论坛”在西安顺利召开。
中国工程院邱爱慈院士、王双明院士、李宁院士作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赵文智院士出席会议。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许秋雯,陕西省能源局副局长蔡选良出席并讲话。陕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军,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邓军致欢迎辞。陕投集团副总经理、陕煤地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辉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论坛还邀请了陕西省国资委创新工作处处长郑玲、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朱周岐、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侯登峰、陕投集团副总经理毛冬红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陕煤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卫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冯西会、韩志雄、姬永涛参加会议。
谢辉首先对出席学术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开发富油煤对缓解我国紧张的油气资源供应局势,实现煤炭绿色开发和低碳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1月15日,由陕煤地质集团历时三年研发的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成果在榆林对外发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办本次论坛旨在聚焦前沿理论与技术,共同推动富油煤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构建富油煤开发利用大产业格局,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赵军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陕西省重要能源企业,陕投集团近年来围绕落实能源保供,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全业态的能源业务布局。陕煤地质依托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煤系矿产资源精细勘查、矿井地质服务、生态治理修复以及清洁能源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在陕投集团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了“内脑”和“先行军”作用。特别是成功提取全球第一桶原位热解煤焦油,在煤炭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表示,要以学术交流为契机,通过技术交流促进技术革新,为持续推动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国家清洁能源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邓军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他表示,富油煤的绿色低碳开发已经成为新时代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次科技论坛设置了富油煤精细勘探与评价技术、原位热解选区地质评价技术等7个报告主题,将对我国富油煤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许秋雯在讲话中指出,陕西作为我国能源大省,富油煤资源丰富,推动富油煤开发利用,既是实现煤炭清洁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增加国内油气供给、缓解油气对外依存度的战略选择和有益补充。陕煤地质集团打通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工艺,实现煤田采油从“0”到“1”的突破,为煤炭资源低碳开发利用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她强调,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域资源优势,做好清洁能源就地转化与富油煤资源原位热解开采多元耦合科技攻关,推进实现富油煤工业化开发,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科技领域的贡献。
蔡选良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我省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绿色能源区为依托,积极引领和助力化石能源清洁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能源强省目标以及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更大贡献。他表示,希望陕煤地质集团充分利用当前国家能源政策形势和行业发展机遇,建成国内首个煤炭地下原位热解先导试验示范工程,形成一套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新体系,打造陕煤地质集团响亮名片。
开幕式后,邱爱慈院士围绕“可控冲击波支持富油煤传热传质研究”作特邀报告,就可控冲击波的技术原理及技术在煤矿瓦斯治理、非常规油气增渗增产、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等多场景的应用前景,展示了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王双明院士作了题为“富油煤主要特点与绿色低碳开发”的特邀报告,就富油煤的油气资源属性和发展规划做了详细介绍和专业解析。李宁院士在“井场二维核磁测量煤焦油产率的方法原理及最新装备”特邀报告中,聚焦富油煤的二维核磁识别技术,围绕富油煤的快速识别与预测提出意见建议。
会上,还有来自陕煤地质集团、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的十五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富油煤资源的地质特征、催化热解、油气产出机理等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问题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编辑部承办。有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余位学者参加论坛。
2024年10月9日上午,应集团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Michael Hood一行莅临集团,就径向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集团副总经理韩志雄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主持会议。
在张育平主任的陪同下,Michael Hood院士一行参观了陕煤地质展厅,详细了解了集团的发展历史、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展厅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先进的科技展品,给院士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交流会上,张育平主任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他提到,实验室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勘查、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Michael Hood院士详细介绍了径向井技术优势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指出径向井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钻探技术,具有钻探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煤炭、油气等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ichael Hood院士是国际公认的钻采新技术开发及商业化的领导者,美国水射流技术协会三个创办人之一.
集团科技管理部主任杨兴科、安全监察部主任张鑫,以及油气公司和重点实验室的技术骨干等也参加了此次座谈交流会。(文:杨甫,图:党飞航)
7月25日,经开区管委会科创局成果转化部部长冯展林一行莅临集团调研指导工作,集团经营管理部主任张冬季、科技管理部主任杨兴科及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等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冯展林部长介绍了经开区管委会科创局的职能、职责,重点介绍了经开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支持政策;集团各位主任详细介绍了集团发展概况、经营状况及科技创新工作现状等。双方希望抓紧当下利好政策机遇,互相合作、支持,做好企业经营和科技创新工作。
冯部长一行还听取了张育平主任对重点实验室的详细介绍。(文、图:吴燕)
7月12日,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一行前往榆林进行矿山固废处理与新能源技术调研。
上午,在榆神工业区能源科技中心王建友的陪同下,张育平一行参观了榆神工业园管委会,调研了榆神工业区规划及绿色低碳运营模式;在实验室王振刚的陪同下,张育平一行参观了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充填与固废综合利用实验室,详细了解了矸石回填中试平台工艺流程、科研平台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下午,在清安优能科技发展(榆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张育平一行来到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整个示范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该项目通过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提供清洁电力,富余电能通过电解槽将水中的氢能提取并储存,通过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化学反应,将氢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热能通过热泵可转化为冷能,配合储热(冷)水设施,为建筑供应日常用电、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该项目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能源综合使用效率超过90%,年化运行成本较传统能源供需系统降低60%以上。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了解到低碳能源发展和固废处理的新技术,开阔了眼界,打开了科技研发的思路。张育平指出今后要鼓励科技工作人员积极走出去学习外边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丽,中煤新能源新能源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聪等一同前往调研。
12月21日,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林君院士,中国科学院肖文交院士,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宗起,西北大学教授刘池阳五位专家作主旨报告。陕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煤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卫峰主持开幕式。
李元在欢迎辞中指出,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矿产资源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地勘单位肩负着国家能源资源保障之责。他表示,作为陕西省的重要能源企业,陕投集团近年来围绕落实能源保供,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全业态的能源业务布局。陕煤地质集团依托自然资源部煤炭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取得了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先期布局了新型能源勘查开发,在陕投集团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出“内脑”和“先行军”作用。他表示,要以学术交流为契机,通过技术交流促进技术革新,为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发展提供新理念新路径。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许秋雯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资源大省,陕西省聚焦战略性矿产及急需特色矿产,在氦气、页岩气、铜矿、钨矿、锑矿等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她强调矿产资源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有序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断促进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调研员周楠表示,科技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各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核心职责履行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科研力量。各科技创新平台要围绕自然资源部的主责主业需要,聚焦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成矿预测、潜力评价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学术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来自全国28家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探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学峰等16位矿产资源领域的专家围绕矿产资源勘查理论、技术方法、装备研发和找矿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分别作典型交流。
本次会议由陕煤地质集团主办,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吕婷婷、党飞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