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国家版权局传来喜讯,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2项软件著作权正式登记,涵盖焦油产率快速预测、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领域。
此次登记的软件著作权是由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其中,《焦油产率快速预测系统》创新性构建多模态回归模型,通过煤样氢指数与焦油产率的动态关联分析,实现全煤种焦油产率精准预测,预测效率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软件》则将强化传热理论进行多参数耦合,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响应逻辑,使电加热器控制系统的动作频率显著降低,设备稳定性显著提升。
2项软件著作权是陕煤地质集团重点实验室富油煤研究团队针对富油煤原位开采中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的解决方案,标志着集团在富油煤资源智能化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为“12333”战略实施注入新动能。
8月7日,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学议。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文虎、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卫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第四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实验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姬永涛主持会议。
文虎指出,重点实验室要锚定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以科技创新破解煤炭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以核心科研能力构建高校学科发展创新引擎,继续深化校企融合、践行产不学研协同理念,开创“企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通道,打造互利共赢新格局。
董卫峰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多年来的建设成绩,客观分析实验室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实验室下一步的体制机制、融合共建、科技创新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在新一届理事会的支持下,重点实验室新一任主任班子要带领全体科研人员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西安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陕煤地质集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长点而继续努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重点实验室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选举了重点实验室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会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顺利完成了理事会换届工作。同时完成了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的换届。
8月1日,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召开2025年创新工作推进会,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实验室总体建设目标,做好“抓创新、促转化、增成果”工作,把实验室建设成高标准的部级创新平台。
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作2025年创新推进工作报告,副主任张廷会传达陕煤地质集团2025年度改革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副主任苗霖田传达陕西省国资委任国书记来实验室调研时的讲话要点,副主任马丽主持会议。
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依托单位陕煤地质集团总体工作部署,全面梳理总结上半年工作成效,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详细部署下半年工作计划,动员全员深入思考、认真谋划,为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和陕煤地质集团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会议认为上半年,重点实验室上下按照陕投集团“12333”定位要求和陕煤地质集“一主、两翼、四协同”发展理念,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究成果量质齐升,高质量完成半年工作指标。
会议强调,作为陕煤地质集团的科创先锋队和技术领头羊,重点实验室要统筹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之前的关系,高水平建设部级创新平台的同时,坚定不移地锚定地质技术前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6月24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党支部与陕煤地质集团机关第五党支部(重点实验室支部)联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主题党日活动。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处长沈前平,陕煤地质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姬永涛出席活动。
座谈期间,与会党员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专题研讨。随后,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详细汇报了实验室近年来“党建+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双方围绕“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机制”“科技人才培养”“平台资源整合”“标准化技术攻关”以及“科技项目申报”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沈前平指出,要深刻把握“科技自立自强”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以“三不腐”机制建设保障科研经费使用安全,推动形成“纪律严明、创新活跃”的科研生态。随后,全体与会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会前,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党员干部参观了陕煤地质智慧展厅、重点实验室宣传墙,详细了解了陕煤地质集团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富油煤原位热解提油、陕南页岩气勘查开发、地热能开发利用、煤矸石绿色处置与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此次联建活动通过“党建+科研”双轮驱动模式,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纪律保障,构建“亲清”政企关系新范式;通过部级重点实验室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深度耦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陕西方案”。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杨树勋、李伟韬,陕煤地质集团科技管理部主任杨兴科,重点实验室全体党员干部参加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与一八五公司的各自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6月11日,集团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率实验室科研团队,赴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交流。陕西投资集团科技信息部主管孙明参加会议并作发言,一八五公司书记白保国、执行董事总经理秦川及相关部室负责人参加合作交流会。
交流会上,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丽全面介绍了实验室基本情况,在富油煤、地热能、页岩气、矿山环境等方向的代表性成果、合作方向。一八五公司总工程师朱占荣介绍了公司的业务板块、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和合作方向。
双方围绕富油煤提质增效、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煤矿地质保障及矿山环境保护、新型资源勘查开发四个重点领域,就具体合作方向、研发平台搭建、联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与协商。
实验室主任张育平指出,实验室此次组织科研团队主动下沉,是要疏理需求清单,完成精准对接,赋能产业一线;要为产业具体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提升基层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在协同创新方面,要充分依托实验室多年来在高油煤、地热能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的经验,选择双方需求紧迫、技术基础好的方向,以集团一八五公司为切口先期试点先行,再聚焦的几个方向形成突破。
交流后双方一致同意,要发挥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引领支撑作用和一八五公司一流地勘企业带头作用,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支撑、以人才为引领,共同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平台建设及人才团队培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树立产-研合作典型,双方通过签订《加快科技协同创新协议》进一步落实合作内容。
此次交流是重点实验室响应集团转型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与一八五公司双方各自优势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实验室在引领和带动集团基层单位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面迈入了新阶段。
6月10日,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带队至陕西榆林可可盖煤矿中深层地热能项目调研,指出要以建设零碳矿区为主要目标,开发地热能清洁能源与其它余热资源综合供能,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示范项目引领和宣传推广,助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可可盖煤矿工业场地供暖和制冷工程由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可可盖煤矿“地热+”多能互补供能项目,该项目采用中深层地热、矿井水、乏风余热等多种能源耦合等关键技术,已采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深层地热能测试仪和供热能力评估软件对可可盖矿区中深层地热井的换热能力进行精准评估,下一步将开展多能源互补自控平台建设,实现矿区的智慧化供能。项目负责人为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
张育平带队深入可可盖地热能项目供暖(制冷)项目机房,详细了解不同类型技术在调试阶段与试运行阶段中的运行工况、运行能耗以及设备能效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了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总结的现场经验。张育平强调,矿区地热能利用是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机遇,要结合矿山地热自有特征选择不同的地热开发技术实现地热高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能模式创新。
现场调研结束后,张育平与陕西榆林可可盖煤矿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共同推动矿区清洁能源利用,打造地热能产业新质生产力,为煤矿区地热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做出新贡献。(文、图/ 刘俊)
近日,从国家版权局传来喜讯,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2项软件著作权正式登记,涵盖焦油产率快速预测、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领域。
此次登记的软件著作权是由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其中,《焦油产率快速预测系统》创新性构建多模态回归模型,通过煤样氢指数与焦油产率的动态关联分析,实现全煤种焦油产率精准预测,预测效率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软件》则将强化传热理论进行多参数耦合,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响应逻辑,使电加热器控制系统的动作频率显著降低,设备稳定性显著提升。
2项软件著作权是陕煤地质集团重点实验室富油煤研究团队针对富油煤原位开采中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的解决方案,标志着集团在富油煤资源智能化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为“12333”战略实施注入新动能。
2023年9月20日,世界地热大会国际考察团到集团地热能示范项目考察交流。本次考察团由来自冰岛、德国、瑞士等8个国家的26位专家组成。整个考察活动由集团副总经理杨文海负责,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公司领导及相关人员全程陪同,并推介了集团示范项目相关技术。
当日上午,考察团到集团草滩金泰经开花城“取热不取水”省级供暖示范项目参观交流。首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育平向考察团介绍了集团首创的U型对接井地热能开发利用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双方就地热井结构、取换供热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国外同行对该项目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表示肯定。最后,杨文海代表集团将重点实验室张育平主编的《中深层地热钻井换热供暖关键技术》一书赠予了各国代表,受到了诚挚感谢!
下午考察团来到集团眉县“采灌均衡”地热能供暖示范项目考察交流。张育平向考察团专家介绍了该项目的钻探布井、抽采回灌等关键技术。之后考察团参观了眉县项目的两个供暖能源站、采灌井等内容,中外双方就抽采、回灌和供暖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国外对该项目高效回灌技术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通过集团两个示范项目的考察交流,加深了重点实验室与各国地热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文/ 韩元红 图/黎思文)
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一定探索性、观点新颖和属于学科前沿或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一、申请对象
1、国内外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承担科研课题的科研人员、教师、博士后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实验室依托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非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均可申请开放研究课题。凡获立项的课题,申请者可被聘为实验室流动研究人员或客座研究人员。
2、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须经导师认可,导师为课题第一负责人;课题申请人如不具备副高职称,须要一位副高以上同行专家推荐。
3、每位申请者作为课题主要参与者,当年只能申请一项研究课题。已获得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前不得再次申请开放研究课题。
4、开放课题申请人即为课题负责人。
二、开放课题申请分类
开放课题有两种申请方式可进行选择。形式分为:a.设立题目,定向招标方式,选定研究单位及研究人员;b.自由申报。
定向招标:实验室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立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在每个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下设立1-5个定向申报的开放课题,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均要求为该大课题的某一分支领域。本年度拟对外招标课题 (见附件1)。
自由申报:申请者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在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条件下自由申报。
资助额度:定向申报的课题支持力度2~15万元;自由申请课题支持力度1~3万元。
三、基本要求
1、申请人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的格式要求填写申请书。不按要求填写或者填写错误的申请书不予受理。
2、申请人所在单位为课题依托单位,申请书一定要加盖依托单位公章。
3、提交申请书时请一并提交申请课题的查新报告一份,否则视为无效申请书。
4、以项目合同书签订时间为准,课题应在1年内完成。
四、审批和课题执行程序
1、申请人提交《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一式四份提交至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部,同时提交申请书电子文档。
2、实验室将对收集到的课题申请进行初选,对筛选入围的课题实验室将组织公开的立项论证答辩,择优立项,下达批复文件。(未获立项者申请材料将不予退还,请自行保留)
3、获批课题根据立项评审意见填写《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科技研发项目合同书》,签订后,课题予以正式启动。
4、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实验室有权对课题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和验收。
5、课题通过验收后,所有研究成果须及时上交实验室存档。
6、课题组应根据科研经费计划严格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在课题验收通过后提交经费决算报告。
7、对完成资料存档和经费决算的课题发放验收证书和最后一批经费。
五、其它要求
1、遵守科学道德,要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撰写申请书。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2、申请课题应该具有创新思想或思路,要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案。
3、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实验室享有优先使用权。所获得的所有科技成果必须共同署名,署名排序须征得双方同意。单位署名: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英文:Key Laboratory of Coal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论文注明:由“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所获科技成果应提交实验室存档。
4、申请者应严格遵守《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中对课题申请、实施的时间要求。
5、优先支持符合上述研究方向、有一定研究基础和成果的持续性研发课题。
6、申请者应在2018年8月30日之前将《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见附件2)一式四份邮寄至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部。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ysproject@163.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26号A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21
联系人:吴燕
联系电话: 029-86681201
7、有关开放课题的相关管理办法,请登录实验室网站查询,网址:http://www.crecu.cn。
本申请指南解释权归本实验室,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1:开放研究课题定向招标申报课题汇总表
8月上旬,由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和陕西省煤炭学会组织开展的第九届(2016-2017年度)陕西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审活动结束,重点实验室有四名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
本次活动旨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鼓励科技工作者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共表彰了19位来自全省煤炭系统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重点实验室受表彰的四名科技工作者均是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此次受表彰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敬业、创新精神和学术业绩。(文/吴燕)